上海白云观
道教著名宫观。在上海市西林后路。亦称“海上白云观”。清光绪八年(1887),全真道士徐至成在仁济善堂绅的资助下,在此创建雷祖殿,光绪十二年(1886)又扩建了斗姆殿、客堂及斋堂等建筑,光绪十九年(1893)又在上海商会会长陈润夫等人的资助下,再次扩建了三清殿、吕祖殿、丘祖殿,时占地面积达十四余亩,使其逐渐成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全真道观;光绪十四年(1888)住持徐至成进京,在北京白云观方丈高仁峒与清庭官员的协助下,改其庙为“海上白云观”,并请得明版。《道藏》一部,供于庙内藏经阁上,以“留镇山门”,同时采用了较为建全的北京白云观规戒,确立了海上白云观的全真十方丛林地位,后经徐至成十余年的苦心修行与惨淡经营,遂成为上海颇具威望的全真道观。其建筑分前后两部分,前殿中为雷祖殿、藏经阁,东殿为客堂、丘祖殿,西殿分斋堂、斗姆殿等;后殿为三进,中为三清大殿,南为甲子殿、北为四御殿,东为救苦殿、西为吕祖殿、玉皇阁及钟鼓楼等建筑。三清殿内所供奉之张天师、许天师及五尊天将神铸,均为铜铸,高达177厘米,仪态端庄,面容慈祥,铸工精良,堪为上品,为清代所铸造,属道教文物。该观昔是上海著名的全真道观,现为上海市道教协会所在地,是今日上海道教研究、教务活动、培养人才、对外联谊之中心。
上海慈航仙观
道教宫观。在上海市海南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广东籍全真派道士陈白若募建,抗日战争爆发后迁于英租界宁波路顾家弄,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建于原址上。后废。
上海都天庙
道教庙宇。在上海市闸北中兴路。民国八年 (1919),由苏北籍全真道士王信德在扬州公所的支持下募建,供奉苏北地区民众信仰的“都天大帝”,时王自任住持,以施药治病与经忏法务为主要宗教活动。1931年,改建大殿并扩建其他殿堂。抗日战争时期,全庙被毁,后王信德在帮会的资助下,在租界内设立都天庙临时庙址,1944年,王信德应聘为上海白云观第十六任监院,抗日战争胜利后,原都天庙址收复,再次重建,王亦反归旧庙,主持教务。后逐渐废圯。
上海金母宫
道教宫观。在上海市复兴东路。民国三十一年(1942),由上海紫阳宫全真道姑杨理律、苏宗赋、秦理良等募建,全称金母宫坤道院,由苏宗赋任住持,后改建于迎勋路。
上海清虚观
道教宫观。在上海市延安东路大世界对面。民国初年,全真道士姚瑞清、马福清、严洪清等人筹建,初称三官殿。后改名为清虚观,时以施药治病与经忏法务为主要宗教活动,并兼营素斋,由严洪清白任住持。
上海水神阁
道教庙宇。在上海市上海县小南门外仓桥右。原建在上海小东门外黄浦江边,清咸丰三年(1853),毁于战乱,后移建于县小南门外仓桥右侧,光绪十四年(1888),县令裴大中照会里董顾铭照、姜澍、徐基炜重建楼屋三架,并购阁前隙地,盖屋为市贩场,由顾董管理,后被自治团接管,宣统三年(1911),设商学公研究所于内,渐改他用。
上海永贞观
道教宫观。在上海市上海县白莲泾北。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孙大经倡建,时奉斗姆元君、三官大帝、真武大帝、吕洞宾等神像,观门外建有义井亭。后废。
[本文共有 7 页,当前是第 5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