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便是禁止道官各行其事,自行置职,健全道官按极晋升制度。张陵、张鲁时期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道官制度较为严格,道官的升迁要按照一定程序来执行。但是这种能保证道官质量的制度在张鲁以后也逐渐的废除了,因此陆修静主要对祭酒进行了整顿,恢复和健全天师道过去的依功受箓和按级晋升的制度,强调必须“精察施行功德,采求职署,勿以人负官,勿以官负人”的态度。
其四是始创服饰规范。在《传授经戒仪注诀·衣服法第九》中,规定道士须具有“葛巾、单衣、被、履、手板”,并且要“皆应新净,勿用故败”,“富不得奢靡,贫不得秽陋,调和中适”。
宋明帝时(465—472年),他将收集的道书(其中有上清、灵宝、三皇各派的经典),加以整理甄别,鉴定其中经戒、方药、符图等1228卷,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泰始七年(471年)又撰定了《三洞经书目箓》,成为我国最早的道教经书总目,并奠定了后世纂修《道藏》的基础。他还在总结自天师道以来原有的各种斋仪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道教的斋醮仪范,以适应道教发展的需要。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100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著述中,继承了早期天师道(正一盟威道)三元日祭祀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的仪式,对上清派、天师道等道派的斋醮制度作了明确的叙述和规定,使这些仪式中的祝香、奏启、请事、礼谢、原念等都统一起来。
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在南朝曾得到一定的发展。不过它的发展很快被上清派和灵宝派的兴盛所遮掩,而逐渐不显于世了。
稍后于陆修静,南朝又出了个博学多才的道教学者陶弘景,他对以前流行于南方的葛洪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箓道教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又进一步总结、充实和改革,开创了茅山宗。
陶弘景(456—536年)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是陆修静门徒孙游岳的弟子。他中年隐居修道于茅山,着手弘扬上清经法,除广泛收集整理上清经外,又撰写带有教派史性质的《真诰》,著有《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重要道书。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神仙信仰体系。晋代、刘宋以来,到茅山修道的人很多,但并未把茅山发展成为上清派的基地。陶弘景居茅山后,开设道馆,招收徒弟,弘扬上清经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传道基地,并形成了茅山宗。该宗特点是以上清经箓为主,兼收并蓄各派道法及儒释思想。陶弘景所开创的茅山宗,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陶弘景在养生方面主张形神双修,养神与炼形并重。在《养性延命箓》中,他对养神、炼形、行气、导引、房中等养生方法都作了比较科学的阐述。在以医药学方面,他的成就也很大,著作也最多,在祖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