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尊奉泰山神的同时,亦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日: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
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在泰山神被晋升为帝后,道教亦赋予其更高的神力,《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经》称东岳大生天齐仁元圣帝:气应青阳,位尊震位,独居中界,统摄万灵。掌人间善恶之权,司阴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惩奸罚恶,灵死注生,化形四岳四天圣帝,抚育六合万物群生。从而使东岳泰山神从掌管阴魂的阴王—跃而为掌人间善恶 注生录死的大帝。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到清乾隆皇帝,历代均曾到泰山进行过封禅祭祀括动。所谓封禅,据《史记正义》云: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日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日禅。神道属天,王者即封泰山以报天,则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属地,王者既禅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诸山以报地,则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诸山有鬼道矣。简单地说就是在接近天的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同时到泰山前的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山上积土筑方坛祭后土皇地祗,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情。即表: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 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之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帝王登封泰山,是天下太平国家兴旺的标志。《岱史·历代儒臣封禅论》日:封禅者,王者开务之大礼也。因此,封禅被帝王视为国家旷世盛典。秦始皇统—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就曾亲自率领群臣祭泰山、梁父,行封禅礼。秉始皇逝世后,秉二世胡亥于公元前209年仿效其父再封泰山,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二世东巡历泰山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彰始皇之功德。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先祭华山、嵩山,又东巡,夏四月封泰山。此后汉武帝又多次封禅泰山,对后世帝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汉光武帝、章帝、安帝均曾柴告岱宗。隋文帝虽没有封禅泰山,但东巡时曾因祭泰山。唐朝时虽只有高宗和玄宗二位帝王封禅泰山,但封泰山神为王的帝王却不少,如武后垂拱(685-689年)二年(686年)七月初一封东岳为神岳中天王,万岁通天(696-697年)元年(696年)四月初一又尊封为天齐君,唐开元(713-742年)十三年(725年)加封为天齐王。然对泰山封禅超历史规漠还是宋真宗,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称天书降于泰山,对泰山进行封禅,时迎接天书的仪仗就有1600多人,仪式中诏封泰山神为东岳天齐仁圣王。祥符四年(1011年)又加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帝。从宋真宗后,金元明清几代虽然没有对泰山进行封禅,但都相继给泰山神较高的封号以荣神之威势。
东岳虽然只是泰山之神,但自于历代帝王的推崇,全国各地礼敬东岳亦蔚然成风。全国各地建有许多东岳庙,如山东泰山脚下豪安市的岱庙,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等。相传日历三月廿八日为东岳大帝的诞辰,各地庙观都要举行盛大庆典,祝祷括动十分隆重,香火异常旺盛,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如明日汝成《熙朝乐事》载: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东岳齐天圣帝生辰,杭州行宫凡五处,而在吴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诵经上寿,或枷锁伏罪。钟鼓法音,嘈振竟日。足见东岳大帝在民间的香火之盛。
[本文共有 5 页,当前是第 3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