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释》卷二称东汉光和(178-184年)二年(179年)《樊毅修华岳碑》谓:“西岳祭视三公者,以能兴云雨,产万物,通精气,有益于人。其德体明,则有祯祥,荒淫臊秽,笃灾必阵。因渎祭地,岳以配天。”
至于西岳大帝的神职,《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云笈七羲》曰:“少昊为白帝,治西岳。上应井鬼之精,下镇秉之分野。”《历代神仙通鉴》卷四:“元始日皋陶是西岳所化,敕为素元耀魄大明真君,主管世界珍宝五金之属,陶铸坑冶,兼羽毛禽之类。”
西岳大帝的形象,据《云笈七羲》卷七称服白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领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
唐玄宗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宋大中祥符中,追尊为金天顺圣帝,配享肃明皇后。民间流传有华山神之了华山三郎的故事。
北岳大帝在五岳中地位较低,其山指山西浑源县的恒山。但在清顺帝以前,帝王所祀的北岳并不是恒山,而是河北大茂山。原因在于舜去祭祀恒山时,走到河北曲阳县的大茂山,天下起了大雪,无法再向北行走,加之大茂山不时又有石头飞坠而下,于是舜就在大茂山祭祀一番,不再往北去祭祀恒山了。后来,舜干脆在大茂山立曲阳庙,将大茂山作为北岳祭祀起来。据《续文献通考·郊社考》卷十日:明孝宗弘牿(1488-1506年)六年(1493年)七月,兵部尚书马文升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卅。礼臣议以为祀北岳恒山于曲阳,历汉唐宋以至国朝凡三千年,未之有改。其浑源州号有恒山,亦名北岳,然祀典不闻。定议仍祀曲阳。据《清朝文献通考·都社考》十载直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才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
关于北岳大帝的来历,说法亦不一,《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四引《恒岳志》曰: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云:北方恒山君神,姓登名僧。北岳恒山将军,姓莫名惠,一云恒山君伏通荫。《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亦云:“北岳无虑山(太乙总玄)郁微洞洲无极真君晨颚。”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还记载了北岳大帝的神职,文曰:北岳者,主于世界江河淮济,兼虎豹走兽之类蛇蛀昆虫等属。同时《历代神仙通鉴》卷四亦曰:元始日契乃弱岳转世,今为郁微洞元无极真君,主世界江河湖海淮济径渭,兼虎豹走兽之类,蝓蛇昆虫,四足多足等属。
道教对北岳大帝亦加尊崇,在《云笈七羲》卷七中称:北岳神君服元旒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
宋真宗时追尊为安天玄圣帝,配祀静明皇后。
中岳大帝是五岳中信仰起源最早的神,《山梅经·中山经》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神皆神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可见中岳神的形象是半人半兽,这种形象很符台早期人类自然崇拜的特点。由此还可以知道中岳主要自太室少室二山组成,因其邻近洛水和古都洛阳,故在五岳中地位较高。同时也赢得古代帝王的尊崇,为五岳中率先得到帝王封祀者。《中岳嵩山太室石阀铭》曰:嵩高神君,岱气最纯。春生万物,肤寸起云。并天四海,莫不蒙恩。圣朝肃敬,众庶所尊。
中岳大帝的名称,《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曰: 中央嵩山君神,姓寿名逸群。中岳嵩高山将军,姓石名玄。一云嵩山君角昔生。《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五引《五岳真形图》云:中岳恽。引东方朔《神异经》云:神姓恽,讳善。引《无上秘要》云:中岳嵩山君,姓角讳普生。
另外《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所引《五岳名号》《神异经》中还记载了中岳大帝的神职。《五岳名号》称其: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稻。《神异经》则称:中岳者主于世界地泽川谷沟渠山林树木之属。
道教吸收了中岳大帝的信仰后,在《云笈七羲》卷七中称中岳嵩高君,领仙官玉女三万人,服黄素之袍,戴黄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阳和之印,乘黄龙,从群官,并说中岳为五土之主,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无上秘要》亦云:中岳嵩山君,头戴黄龙衣冠,衣黄锦飞裙,被黄文裘,带黄神中皇之章。常以四季月干支俱土日,乘黄霞飞轮,奏真仙名录,上言于帝。
据《日唐书·礼仪志四》记载,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雍卅永安人唐同泰伪造瑞石于洛水,献给武则天。其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于是加封洛水之神,又以嵩山与洛水接近,因馥嵩山为神岳,授中天王,并为之置庙。唐玄宗时,改封中岳神为中天王,宋真宗时封为中天崇圣帝,元时加封为中天大宁崇圣帝。 [本文共有 5 页,当前是第 5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