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手机咨询:18992867865 |
|
热线电话:029-89601188 |
|
QQ在线咨询:
|
 |
|
|
|
|
邮件咨询:shaoaid@126.com |
|
|
|
|
|
|
|
|
|
|
|
|
|
①了解服务内容 |
②选择服务类型 |
|
③提交服务申请 |
④支付服务费用 |
|
⑤完成服务订单 |
⑥查看服务方案 |
|
|
|
|
|
|
|
|
|
|
|
|
|
|
来源:
网络 |
作者:
莫佩娴 |
编辑:
周易世家 |
人气: |
2009-10-22 |
|
|
|
|
|
|
|
|
|
|
|
内容提示:
华尔胥先生(Mr. Manrice O'C. Walshe)曾任伦敦大学德文研究院副院长,和兼任伦敦佛教会副会长,同时又是英国排行第三位的佛教伟大领袖。 |
|
|
|
|
|
|
|
|
|
|
|
|
华尔胥先生(Mr. Manrice O'C. Walshe)曾任伦敦大学德文研究院副院长,和兼任伦敦佛教会副会长,同时又是英国排行第三位的佛教伟大领袖。 也许是他的母亲对禅学有兴趣,也有可能是由于领悟到生活的空虚,使得他在年届四十之时便成为一个佛教徒。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对他有意皈依任何宗教的思想,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影响;但是他母亲信仰的禅学,使他的思想倾向于诊断、分析和批评人生和宗教因果的意义,那种宗教给予他真实意义去了解所发生的事。无论如何,在他读完那本韩福瑞斯先生所写名为“佛学”的书以后,成为一个佛教徒,于是把上座佛法视为最有意义和现实的学问。 事实证明,他成为佛教徒的主因,是不满足于没有其他宗教能给于人生问题的正确回答;同时他亦完全的证实,佛学有各种解答人生的问题。在上座佛法中,转世之事好像是极有可能的道理,而对他来说,由上座佛法的解释一个所想像的自己并不真实,这正可以代表出是基本的道理。 他所遇见的第一个比丘──缅甸的比丘释达拉,在他的印象中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这位比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伦敦,那时他对那回事感到特别有鼓励和决心,那比丘是华尔胥先生于1952年至1953年之间在某处地方所遇见的。后来更进一步,他和僧伽运动中的英国分会往来,那分会是由迦毗拉瓦度法师组织的。 那个运动后来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不成功。当在闲暇之时,他喜欢出来参加佛教的活动,在华尔胥先生方面并不为什么,只是出于一种自愿的信念。因为想真正的了解佛教的宗派,即使在他的假日都把整个时间化在缅甸、日本、泰国等佛教国家里。 当他自1965年至1970年在日本逗留期间,他访问过不少的寺庙,和各宗的长老讨论的问题,使他能够了解到许多的宗派,尤其在禅宗方面更有了深度的认识。同时他又抱歉地说,上座佛法在日本不盛行。当在泰国访问之时,又和各宗的领袖讨论过佛教多方面的问题。在缅甸时也是如此,不过他很欣慰地知道,那里仍有上座佛法存在。当1970年第二次到日本之时,和各宗的长者讨论了很多极有益的问题,由认识禅宗和天台宗,进而窥见大乘佛教。在日本,什么宗都有,只是没有上座佛教。 他拿出两尊释迦佛像给我看,那是泰国副僧王和曼谷皇冕佛教大学(那是泰王创办的比丘大学)的秘书送给他作为纪念的。无疑地,那些都是外国进口最佳的雕刻品。 许多人都承认华先生是最优良的佛学演说家。真的,他的口才出众,处处把握重点。同时以逻辑学来作合理的批评,因为那里需要传播些关于神话、迷信和类似的遐想。从波林利工艺学院的学生代表中写来一封信,那是在他1972年5月18日的一次演说后收到的。他的演说在学生的心目中有助于生起信仰的反应,于是大家赞美他是口才最好的演说家。 他已经出版了两本书,那是“今日的佛学”和“佛教思想的小径”。另外有法轮出版社的精选论文,那是由那雅那波尼卡摩诃上座主编的。他主编“僧伽”月刊、罕布斯忒的“研究中心”。他又是马拉拉色迦拉博士主编“佛学百科丛书”的撰稿员。 在西方关于佛学的冲击,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他说,在任何情形之下,各学校中的佛教徒,将来的佛教徒,或倾向于佛教的佛教徒,现在在英国都增加了尊敬。他们开始发现佛学在西方人之中的确代表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它既不能像风景画般地让人欣赏或嗜好,也不能当作是失望的哲学和命运学。事实上它有些东西有关个人的──这些东西可能满足理智或情绪方面的。 那真是情绪的满足,只能从深度的训练中获得,那就是说,藉禅定的方法:情绪的满足事实上比较低的形式是从佛学所教导及科学(无论是心理与生理)今天所发现二者之间更为协调中来。此处的危险已经指示出,那是有关佛学与科学的有所争论,然而事实上有某一距离的走在一起,是科学走在后面吗?这是一些道理,为什么佛学在西方会成为那么多的人呼吁。 哈利逊先生在他那本“今日佛学”的书评中说:“这是由一个忠诚的上座部的学者所作一种令人鼓舞的探测,他清楚地指示出上座部的基本教义,那是佛教宗派中最普及的一种。他以巧妙和最速的方法为读者们解释各种复杂的问题。”这是从“世界信仰”杂志1962年9月号刊物第二十三页中节录的。 当他和别人谈话之时,他生理的人格在脸上流露出高贵的气质和在变动中不屈不挠的举动。我有理由相信,这种的态度是他已经作到由于获得内心的宁静中来。他住在伦敦百里斯公园荷维特路第九号二楼的平房里,当我为写本文去拜访他之时,他花费了整个的时间在读书和写作。自从华夫人于1971年10月逝世以后,他把大部份的时间都献出来作佛教活动。 华夫人本身也是一个伟大的佛教徒,在佛教会指导禅学班。在各方面很显然地表现,她不但接受了他先生的宗教信仰,而且从开始的时候,就赞美他的各种活动。 在批评佛学是否一种宗教或哲学之时,华先生郑重地说,它无疑的是一种宗教,因为事实上佛学是基于自作自受的学说,而它或多或少是生活的方式。虽然它本身不是哲学,但它仍有好些哲学的原理存在。但是如果有人唤它为智慧的研究,于是佛学就是哲学了。事实上佛学从无处中萌芽,但是释迦佛的觉悟以及各种不同的细节是没有地方留待来作原理的说明。因此最好的指示是生活的方式。事实上大乘佛学对哲学是主要的还原,并不意义著任何可信的事,说佛学是哲学。 在西方国家中,某处地方禅宗最盛,然而是否有人了解仍是可疑的。在英国只有上座佛学传扬,除了英国以外就是德国,其他的西方国家有其他的宗派。在西半球韩福瑞斯先生无疑地是佛学最伟大的始祖。1953年以后,“佛教僧伽”在英国开始发行。由锡兰佛教僧伽所作的工作,在各方面都受人赞善。 佛法是生活的方式,僧伽是佛教的一种制度,在原则上有一种重大的责任,藉禅定的方法以及其他的智力工作去改良他们心理上的力量,如果这样的话,他们能够有助于其他的方法。其他的人一定要能够使自己精益求精,不要找原因来散播谣言,说他们藉麻醉剂之助,能够增进思想的力量。 当被问道从佛教的观点上看,在国家之间是否需要宗教的团结时,华先生说,佛教是一种极端容忍的宗教,如果一个国家能实行互助的精神与了解,它在许多方法之中有益于国家,华先生是世界信仰会的一名会员,对各种宗教人物的称呼曾经谈及过同时请教过僧侣们,为Rabbis、 Sheik、 Gurus等(以上均系犹太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印度人对宗教领导者的尊称)的称谓。他的主张是佛教的意见一定要和谐,彼此的尊敬与和睦,彼此间的合作等在任何特别的范围内,有关相安的问题是最重要的。 在答覆我所问一个人怎样了解佛学是一种活的宗教之时,他说,它之所以成为一种活的宗教,那是因为它是一种奇异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社会上许多倾向的困难,尤其是青少年们的遭遇,他的意见是,他们十分需要以宗教的方式来引导。对于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麻醉剂的诱惑是难免的。很不幸地,多少人以麻醉剂来缓和他们的烦恼,来安慰自己,来使自己快乐。他们相信常常服麻醉药品能使他们获得某种幻觉,但是这与禅宗的真正教义完全无关。 在答覆另一个有关东方国家把佛教当作国教之时他说,那是最好的动机。佛法如果能够由官方来推行,的确能引导人民上正轨。不过这得看环境而确定。最好是佛教不要参预世事,因为那有损僧伽独立的尊严。 ( Basil J. Samaraweerat著) (莫佩娴译) (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
|
|
 |
24小时[最新]文章
排行榜 |
 |
24小时[最热]文章
排行榜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