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首页
【邵爱东易经风水网】由易坛泰斗邵伟华之子邵爱东老师创办,提供专业风水、 预测、婚姻、起名服务。
服务总览
服务总览
服务申请
服务申请
服务流程
服务流程
付款方式
付款方式
英文版
English
风水服务
风水服务
专家简介
专家简介
服务申请
服务申请
留言咨询
留言咨询
邵爱东易经风水网
风水文化
风水文化
易经文化
易经文化
国学文化
国学文化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首页

风水

商业风水

风水

企业风水

风水

家居风水

风水

阴宅风水

风水

四柱命理

风水

六爻预测

风水

婚姻指导

风水

个人起名

风水

公司起名

形象宣传条
联系我们
手机咨询:18992867865
热线电话:029-89601188
QQ在线咨询: 点这里咨询
微信号: dahai290008
邮件咨询:shaoaid@126.com
了解易经风水网
网站概况 网站概况 家世纪要 家世纪要
专家简介 专家简介 专家专著 专 家专著
讲课照片 讲 课照片 对外交流 对外交流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文化理念 文化理念
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 服务收费 服务收费
服务申请 服务申请 留言咨询 留言咨询
部门设置 部门设置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服务范围
商业风水 商业风水 企业风水 企业风水
家居风水 家居风水 风水顾问 风水顾问
阴宅风水 阴宅风水 婚姻指导 婚姻指导
四柱预测 四柱预测 六爻预测 六爻预测
个人起名 个人起名 公司起名 公司起名
服务流程
①了解服务内容 ②选择服务类型
③提交服务申请 ④支付服务费用
⑤完成服务订单 ⑥查看服务方案
服务申请
商业风水申请 >> 企业风水申请 >>
家居风水申请 >> 风水顾问申 请>>
阴宅风水申请 >> 男女合婚申请 >>
四柱预测申请 >> 六爻预测申请 >>
公司起名申请 >> 个人起名申请 >>
文化知识
风水文化 风水文化 易经文化 易经文化
国学文化 国学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婚姻专栏 婚姻专栏 风水万里行 风水万里行
本站动态 本站动态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风水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 >> 佛教词条 >> 综合词条
了凡四训大意(一)
来源: 邵爱东易经风水网 作者: 邵爱东易经风水网 编辑: 周易世家 人气: 2010-5-4
内容提示: 了凡四训大意(一)凡四训大意—改造命运的秘诀,净空法师讲述,弟子邱淑真笔记,演讲缘起,四训宗旨,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凡四训大意—改造命运的秘诀

净空法师讲述  弟子邱淑真笔记

演讲缘起

四训宗旨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净空法师于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七日在澳洲净宗学会讲《了凡四训》大意,为时五日。淑真亲聆音带,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

◎ 演讲缘起

此次到澳洲,参加多元文化活动中心破土典礼。藉此机会,大家要我将《了凡四训》的大意讲一遍,我想这也很好。

印祖启示:尽形寿竭力提倡印送数百万册。悟知三书乃世出世学必具因基。

现前时代动乱至极,正是《弥陀经》所说的‘五浊恶世’。由于人心不善,造作十恶业,感得大灾难。佛弟子应以何种态度,看待此事?印光大师在《了凡四训》的序文中,讲得非常之好。印祖生于清末民初,是净宗一代祖师,一生中弘法利生,令人敬佩。他是陕西人,家乡口音很重,说的话大家听不懂,所以在弘法上有语言的障碍;因此,他是以文字来弘法,即现在的《印光大师全集》。他一生当中,讲经说法只有一次,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上,讲了七天的开示,最后传授三皈五戒。这是他一生唯一的讲演,但是以印送经书、善书来弘法利生,可说是尽了一生的努力。

印祖在世时,倍受中国佛教界的推崇,至今提起印光法师,无人不尊敬。其一生所印之经书中,以《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及《安士全书》,分量最多,超过三百万册。大量印行流通这三种书,这是为了挽救现前劫难。要想挽救现今灾难,佛法虽然好,但是来不及了。佛法太深,懂得的人愈来愈少,依照佛法修学的人也愈来愈少。而这三种书籍比较通俗,确实可以挽救目前的灾难。

西方有许多预言家,就像《了凡四训》里的孔先生一样,博学多闻,精通天文地理,所以对于许多事情的推论相当正确。但是他们只知道这些现象的发生,不知道如何去化解,所以都说是世间人造作罪业,违背上帝的意思,上帝发脾气要惩罚众生,这是他们的理念。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从这些地方体会到,印祖大量宣扬此三本书的用心。我请翻译组的同学,赶紧将《了凡四训》译成英文,向全世界流通,让大家知道:劫难是我们自己造的,我们有能力去化解。真正了解其所以然之理,才有办法救自己,帮助别人。

◎ 四训宗旨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对儿子的教诲,教他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消除灾难、如何修善积福。在中国,用这些话勉励下一代的人非常之多,不只了凡先生一人。因为了凡先生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佛门一些高僧大德替他宣扬,特别是印光大师,所以才有这么大的流通量,对社会造成影响。但是我们要知道,自古至今,像了凡先生这种修学成就的,不胜枚举。总而言之,此书是说明因果的道理,要我们深信因果。

此段分成‘总示’与‘别明’,先做整体介绍。

人定数、事定数

人有定数,事也有定数。定数就是一般人讲的命运,命运确实是能够推算出来的。不论中国人、外国人,对算命、看相、看风水都很有兴趣。

(迷)有,(悟)无

云谷禅师讲得好,‘定数是迷了就有,觉悟了就没有’。六道凡夫迷,四圣法界也迷,还没有觉悟,超越十法界才是真正的大圣。迷悟的标准就是见性,明心见性才称为‘悟’,没有明心见性都是‘迷’。迷就落在数量里,高明的人就晓得你生生世世的命运;佛菩萨、大圣有这个能力,小圣这个能力就有限。经上讲,阿罗汉能知道一个人过去五百世,及未来五百世,这比孔先生高明多了;孔先生只能算一世,来世就算不到了。

命运怎么来的?从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来的。佛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轮回的起源,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六道轮回本来没有,是自己造的,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你安排的。妄想分别执著,总称为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这三种烦恼,每一种都是无量无边。我们具足了这些烦恼,所以才变成这个身。身是烦恼的果报,环境也是烦恼的果报。烦恼有头数,所以命运就能够推算得出来,像孔先生为了凡先生算命,就算得非常准确。《了凡四训》我曾经详细讲解过,也印成书,我将此书换了一个题目,叫‘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全书的内容就是这八个字。所以觉悟非常重要。

迷:未能无心,阴阳所缚;盛衰兴废,皆有定数。

‘无心’就是无妄想分别执著。执著这个身是自己,用自己这个身,与外面所有一切人事物对立,这是迷惑,这是不觉,所以就被阴阳所缠缚。中国人讲阴阳、气数,外国人讲磁场、环境的干扰。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干扰,你就不自在,心里常常会产生变化。

‘盛衰’是对人而言,人在一生当中,命运五年一转,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命运是有周期性的,所以有盛有衰。‘兴废’是对事而言,事业有兴旺的时候,也有失败、衰退的时候。盛衰兴废,‘皆有定数’。世间看相算命的,推算得非常正确,但是无法改造命运。所以,

听天由命,随业流转。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作官可做到县长。五十三岁寿命到了,应当辞职回到家乡,落叶归根。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了凡先生是个标准凡夫,因为他不造恶也不造善。他就照著孔先生批的命去过日子,随业流转。实在讲,这也是很可悲,一点都不自在。遇到云谷禅师的教导,他才明白、觉悟。

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迷;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是悟。六道凡夫,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有;四圣法界的众生(声闻、缘觉、菩萨、佛),有妄想、分别,没有执著;若连分别也没有了,就超越十法界,住一真法界。

《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十方诸佛所住的报土都是一真法界,必须要断尽执著、分别,妄想断一部分;妄想是最难断的,并没断尽,所以一真法界里还是有阶级。《华严经》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有四十一个阶级。阶级从哪里来的?妄想愈少的阶级愈高,妄想多的阶级就低。但是妄想最低限度要破一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圆教初住菩萨,跟诸佛如来思想见解都相同。由此可知,十法界是自己造的,六道是自己造的,三恶道也是自己造的。造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所以要度自己,决定要破分别、执著。破分别、执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这是无量劫来的习气烦恼,岂能容易断得了!

十方诸佛刹土中,为何偏赞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弘愿,确实与诸佛如来不一样。诸佛如来的刹土,要是不断分别、执著,决定去不了;但是西方极乐世界,不断也能往生,方便在此地。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能够断执著,就生方便有余土;若连分别也断了,决定生实报庄严土;统统没有断,分别、执著都还有,则生凡圣同居土。但是都能往生,这是十方一切诸佛世界所没有的。虽说分别执著不断也能往生,倘若我们现在天天造罪业,还是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标准,虽讲烦恼不用断,但是要有能力控制。控制比断容易太多了,我们能做得到;若要断,实在讲做不到。

用什么方法控制?这个方法既简单又容易,就是分别、执著念头才起,一句‘阿弥陀佛’将之压下去,这是真用功。不能让分别、执著继续发展,发展下去就造业了。所以念头才起,佛号就要提起来,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觉悟得快;觉就是念佛。这像石头压草,压久了,功夫就得力,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执著逐渐淡薄了;执著就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念头淡薄了。功夫好的,为自己的念头没有了,起心动念都为社会、为众生,不再为自己。能达到这种境界,即是‘功夫成片’,也就是功夫得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把握。

诸位要知道,世间是一场梦,世间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何必造作罪业!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不会再造罪业,不再做傻事。对人、对事、对物,从心地上改变过来。过去迷的时候,总想控制别人,管别人的事情,占有一切人事物。而控制、占有的念头,就是造业的第一因素。觉悟的人把这些放弃了,不再有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的行为。能够把这些放下,就得大自在,真正身心安乐、福慧增长,这是真正的福报,真实的智慧。我们的智慧福报,就是被‘控制、占有’障碍了,所以自己本有的智慧不能现前,本来性德具足的无量福报也不能现前。这个道理,若不是佛说明,我们决定不会知道。

悟:祸福转移,操之在人;积善断恶,灾消福来。

祸福操纵在自己手上。命运是自己造的,所以自己可以改变命运。能把自己舍弃,一切为社会、为众生,就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因为诸佛菩萨就是这个心愿,你的心愿与诸佛菩萨完全相同,立刻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二十六岁学佛,亲近章嘉大师,大师教导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倘若有求没有应,决定有障碍,障碍是自己有业障。忏除业障,所求的就现前了。佛家讲修行,有无量法门,其实任何法门都是忏悔法,只是忏悔的方式不同,效果是相同的。我们一定要忏悔,忏悔什么?为自己是错误的,我们想求名、求利,求别人恭敬,都是错误的。

很多人来澳洲,是为了找一个福地,这是不是福地?不见得。什么地方最安全?修福积德最安全。灾难来了,共业我们不能抵御,但我们有好地方去,移民到极乐世界。何况真正觉悟之人,没有生死的观念,没有时间的观念,生命决定是永恒的。我们将来的生活,会愈转变愈殊胜,愈转变愈好,境随心转。所以,归根结柢,修心重要。

中国古老的祖先,充满了真实的智慧;以现代眼光来看,许多诸佛菩萨示现在中国。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此地讲的‘祸福’二字很相似,教我们祸福要认清楚。世间许多人把祸当作福,把福当作祸,远离福而去亲近祸害。这些文字符号,能令你开智慧。

‘积善断恶,灾消福来。’我们今天移民要找好地方,到哪里找?在心地上找。外面境界是找不到的,若在外面境界上真的找到了,就可以消灾免难,那因果定律也推翻了,命运的说法也推翻了,哪有这个道理?因果道理连诸佛如来都不能推翻,都无法改变,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转变完全要靠自己觉悟,觉悟的人才积善、断恶。灾从何处来?从恶的念头、思想见解、行为,招来灾祸。

战争是人为的最大灾祸,这是与一切众生结恶缘而产生的。我们在佛典中,常读到一句话,‘假设要世间没有战争,除非不食众生肉’。倘若世间人吃众生肉,战争就决定不能避免。《楞严经》云:‘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吃羊肉,羊死了来生变人,人死了来生变羊,吃来吃去,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报复不会报得恰好,每次报复都过头,就会造成大的毁灭。

澳洲政府推动多元文化,这是智慧的作法。其目的是希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大家都能够消除种族宗教的歧视,消除一切误会、隔阂,使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共同生活,互助合作、共存共荣。实际上,最初推动多元文化的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讲的第一部经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记载有一百七十多种不同的族群,比我们现在社会还多。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种种不相同,他们都能够和睦相处,都能够踏进华藏世界。佛为我们展示一个榜样,不同的族群能够和睦相处。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应当和睦相处。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和合各种不同文化族群的教材,正是解决现代世界上无法解决的问题。

今天我参加破土典礼,听到每个宗教领袖为破土祝福,祝词都很好,但是若不能落实,还是于事无补。最后轮到我讲话,我提醒大家,我今天的祝福,是希望所有宗教领导人的祝福都能落实。要怎样才能落实?心量要大。佛家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有大心量,要放弃对一切人事物的控制与占有,这些祝福就落实了。若还有不平之心,我比别人高一等,人家都不如我,永远不会落实。所以,《华严经》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万法平等,我们要深深体会这个道理。

佛在经中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此生命共同体即是法身。一切诸佛如来有法身,我们也有法身,我们的法身与佛的法身是一个身,不是两个身。证得法身,就成佛了。譬如一个人身,身体是多元文化,眼睛是一个族群,耳朵也是一个族群,每个器官都是一个族群,所有族群共同一个生命。每个族群都第一,眼见第一,耳听第一,鼻嗅第一,舌尝第一,没有第二,有第二就打架了。这些族群一打架,人就生病了。佛了解整个虚空法界是一个法身,所以个个第一,没有第二。《华严经》中,一百七十多个族群,个个第一。《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个个第一。个个都第一就平等了,这才能和睦。有高下、有第一第二,就不能平等,就有争执、斗争,问题就产生了。

学佛就是学清净平等,知道一切人事物统统是平等的,我们与诸佛菩萨也是平等的,生佛平等。‘平等真法界’,平等就是一真法界。换句话说,所有一切差错都是从不平之心产生的,不平就是迷惑颠倒,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一定要懂得,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在世法里,一个学生犯过失,可以把他开除;在佛法里,不能开除。我们不能说眼有问题,就把眼睛挖掉不要了,这是病态,不是健康。什么是健康的?要帮助它,使它恢复正常。所以佛法里没有开除人的,佛法的教学,是要把恶人变成善人,教化他,教导他、改变他。化即变化,恶变成善,坏变成好,迷变成悟,凡变成圣,这是佛法教学的成就。

经上说得很好,‘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都不放弃。把人开除,那是迷,是不负责任。教不好,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是自己不好,没有办法感化他。自己觉悟才会有进步,决定不能把过失推给别人。真正佛菩萨,将众生的过失担在自己肩上,好事推给别人,这是别人的功德,过失都在自己,这是一个好老师,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决定不能把过失、罪业推给别人,此罪业极重,比自己造作任何罪业都重。

佛法的教育,是一种深度感化的教育。将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让他知道善恶是有报应的,若他还要造恶,将来受报他不会怪你。不但要讲清楚、讲明白,更要发大慈悲心,做榜样给学生看。佛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佛的弟子们、菩萨、罗汉,历代的祖师大德,也都为我们做出好榜样,这些都是我们的典型、模范。我们要能够观察、体会得到,才明了应如何去学习。

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非常谦虚,不以老师的身分来教我,而是以同学的身分自居。他是印光法师的学生,所以他教我学印光法师,其实他的行持与印光法师没有两样。他的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一天吃一餐,生活非常节俭。他的衣服都是穿了三、四十年,内衣、袜子都是有补钉的。他能不能过好一点的生活?能,他也有钱,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阶级很高,待遇也很丰厚。还兼了两个学校的教授,都有收入。但他把所有的收入,除了生活费用之外,全都做慈善公益事业。他的一生,念念为利益众生,念念想帮助社会。他教学非常认真,在台中讲经三十八年,从未休息过,不辞辛劳。要上班、教学,还要看病,他的医术非常高明。生活过得那么艰苦,一丝毫不敢浪费。

这些大善知识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效法、学习,一切为大众。建立道场也是为了这个地方,不为自己。我对于道场没有一丝毫留恋之心,台湾道场舍弃了,美国的道场也舍弃了,一点念头都没有。我过得很自在,这是积善修福。为大众做是积善修福,为自己做是造罪业。这些众生供养的钱都是因果钱,‘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说还债之前还要堕地狱、变饿鬼来受罪,罪受满了,再变畜生来还债。这些钱现在用得很自在,将来还起来就不自在了。印光法师对于信徒供养的钱,全部都印经书布施,这是法布施。我一生学印光法师,所有信徒对我的供养,我全部都拿去印书。

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我教他怎么做,他很认真、努力,所以感应不可思议。道场非常兴旺,天天在进步。怎么进步?改过。李木源居士心胸广大,任何人对他的批评,无论是善意、恶意,统统接受。只要提出来,他会认真思考,是过失就马上改进,天天在改过,所以这个道场日新又新。对一切人常存感恩之心,不论是善意、恶意,都以感恩之心来对待,这是佛菩萨,这是学佛。所以这个道场从上到下一千多人,满面笑容,没有意见、没有冲突,真正做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那个地方就是福地,人肯修福、肯造福。我们今天要消灾免难,不修福、不断恶,灾就消不了。一定要把心转变过来,要改心。

命自我造,数不能拘。

这是结论,命运决定是自己造的,自己也决定可以改造命运。懂得道理、方法,就可以改造。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很多人给我算命,都说我活不过四十五岁。我非常相信,但不是迷信,因为我家里好几代长辈,都没有超过四十六岁的。还算出我没有福报。幸亏我还有一点小智慧,遇到佛法还能够理解,还能好学,这就转变了我的命运。

有一年,台北举办‘仁王法会’,我讲《仁王经》共二十天。法会期间,遇到甘珠活佛,他跟我是老友。甘珠活佛看到我很欢喜,他说:‘从前我们都讲你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但是这么多年来,你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命运转变了,不但长寿,福报还很大。’所以一定要真修,才能改造命运,这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寿命可以求长寿,没有福报可以求福报,没有求不到的。尤其不为自己,是为众生求的,决定有求必应。

改造命运:

经训—必具善根、福德、因缘

必须具足这三个条件。善根、福德都是宿世修成的。何谓善根?明理是善根,信解是善根,接触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对善知识的教诲能信、能解,这是善根。能行是福德,相信了肯做,这是福德。人有善根、福德,佛菩萨会为你促成因缘,这就是感应。善根、福德是能感,因缘就有应,佛菩萨会为我们做增上缘。

开示—须知道理、方法、境界

真正能懂、能透彻,改造命运就不难了。人在世间,最难得的是寿命,寿命能够延长,身体能够健康,不容易!这件事都能做到,其他的都是小事。尤其遇到念佛法门,此因缘是无比殊胜。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最难的,这件事都能做到,其他的事情,岂有不能成就的!所以一定要晓得,不能成就,就如章嘉大师所讲的,自己有业障,一定要反省,要改过自新。真正改过自新,与诸佛菩萨立刻感应道交。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为社会、为众生,就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决定保不住自己,因为无量劫来烦恼习气罪业太重了,这一生纵使为自己而努力修学,功德都非常有限,敌不过业力。念头一转,为众生、为佛法,就能转变自己的业力,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 立命之学

这是《了凡四训》的第一篇。全文分两段:第一段讲‘休咎有数’;第二段是主题,‘立命之学’。

休咎有数:慈云寺遇孔公,试数皆验。信生死荣辱、治乱兴衰,数皆前定。澹然无求。

了凡先生在慈云寺遇到孔先生,孔先生为他算命,断定他一生的吉凶祸福。‘休咎’就是吉凶祸福。‘试数皆验’,“验”是灵验、准确,屡次的试验都非常准确。所以算命、看相、占卜,不是没有道理的。真正有学问、有德行之人,就会算得很准确。一般江湖术士靠不住,他虽能说对几分,实际上那是全凭经验。因为他每天接触的人多,看的人多,就能揣摩一般众生的心理。看你的言行举止,就晓得你有什么困难,说些应付之辞,那个不准确。孔先生不属于江湖术士这类,他确实有学问、有修养、有道德。

由于试数皆验,于是了凡先生深信不疑,知道一个人‘生死’有命,‘荣辱’也有命。“荣”是一生发达,功名富贵;“辱”是所希求的得不到,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非常困苦,这都是命里注定的。‘生死荣辱’是讲自己的一生。‘治乱兴衰’是讲家庭、社会,即佛家讲的依报环境,就是自己居住的环境。“治”是社会安定,“乱”是社会动乱。社会安定、动乱也有数,国家的兴衰、家庭的兴衰,乃至于自己事业的兴衰也都有数。这是根据术数来推算的,就是现在讲的数学,数学为科学之母。中国最古老的术数,就是《易经》。一个人的一生休咎,一个国家的国运,乃至于整个世界的种种演变,都可以从《易经》卦象中推算出来。‘数皆前定’,人的一生,乃至于生生世世,都按照定数过日子,很少人能够逃出定数。

了凡先生经过孔先生算定之后,知道自己一生吉凶祸福都是前世注定的,所以‘澹然无求’。他的心定了,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毕竟是个聪明的读书人,知道求也没用,争也没用,正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了凡先生确实是个标准凡夫,完全顺著命运过日子,但这也比一般人聪明。一般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天天虚妄祈求,这是妄念。不但求不到,还造作许多罪业,不懂修福、培福,反而把自己命中原有的福报都折损了,这是最愚痴之人。

立命之学:

分为两段:‘云谷开示’与‘实行功德’。

山中对坐三日无念。师奇相问,知为凡夫。

了凡先生闲暇之时,喜欢到寺庙访问高僧大德,遇到了云谷禅师。与禅师在禅堂对坐三日,心无妄念,这是相当好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做到了。云谷禅师非常赞叹,问他平常用什么功夫?了凡先生是个老实人,他说:‘我没有什么功夫,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打妄想也没用,干脆就不打了。’云谷禅师一听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还是被命运所转。’被命运所转就是凡夫,能转命运才是圣人。云谷禅师就教导他,应当要转命运,不能随著命运转。了凡先生就怀疑了,命既然是定的,难道还能转吗?下面是云谷禅师对他开示的重点。

诗书: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禅师先‘引证’。诗书是《四书五经》。命运是自己造的,不是别人给你定的。一生吉凶祸福,是自己过去造作的因,这一生所受的是果报。佛家则讲,我们的身是业报身。诸佛菩萨应化世间是愿力身,是乘愿再来,不是业力,所以他的应化永远是自在的。我们被烦恼所缚,毫无自由,所以是业报身。业有两种:‘引业’和‘满业’。引业就是引导你到哪一道去投胎。过去生中,五戒十善修得很好,这个力量就引导你到人道来投生。得人身,这一生当中的吉凶祸福,就是满业,这是另一个因。

你前生处事待人接物,所修的善业多,这一生就得福报。哪些是属于善业?布施供养。财富是命里有的,前生财布施是因,布施得愈多,这一生所得的财富也愈多。命里有财,不管从事于哪个行业都会发财,工作的勤惰只是缘,过去生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这是前生修法布施,喜欢教导别人,这一生就得聪明智慧。如果修无畏布施,就得健康长寿。世间人希求的果报,总不外乎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类。这一生有财富、有聪明智慧、有健康长寿,是前生修得好。这一生生活很困苦,要觉悟、明白,现在亡羊补牢还不晚,只要懂得道理,认真努力去修因,修得非常殊胜,不需等到来世,这一生果报就现前。

绝不是说赚了钱储蓄起来,就会有钱,这靠不住!佛经上讲‘财为五家共有’,世间财物为王、贼、火、水、恶子等五家所共有。这两年,在新加坡的经济风暴中,有很多财产上亿、上千万的人,股票跌了,一文不值,最后走投无路,跳楼自杀。有一个同修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有上亿的财产,在这次经济风暴中,全部赔光了,只剩下三百多万,结果跳楼自杀。其实三百万也不少,也能过日子,何必要死!所以,财靠不住。倘若他在有钱时,拿这些钱来救济贫困,做社会福利工作,就不会受经济风暴的影响。在经济风暴的浪潮中,还是有人做生意会赚钱,我们同修当中就有一位。命里有财,肯布施,欢喜布施,经济风暴对他就毫无影响。所以财富是果,布施是因。

聪明智慧是果,法布施是因。法布施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印善书劝人为善是法布施,以自己的智慧与技术能力教导别人也是法布施。现在科技发达,制做讲经的录影带、录音带、CD,与人结缘,劝人修学佛法,都是法布施。只要认真努力帮助一切众生,自然就会有福报、有智慧。

健康长寿是果,无畏布施是因。所谓无畏布施,就是别人有恐惧,身心不安时,给予安慰、保护,让他离开一切恐怖。中国佛教徒选择素食,不吃众生肉,不伤害一切众生,这是属于无畏布施。

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报,这种果报称为‘满业’。得人身是属于引业,修三种布施是属于满业。若过去生中没有修这三种布施,虽得人身,生活就非常艰难、困苦。世间有些人有富贵而没有智慧,有些人有智慧而没有富贵,既有福报又有智慧之人不多。既健康长寿,又有智慧,又有大福报,这才是真正圆满。

办老人院,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很多人的晚年生活很痛苦,尤其在现前社会,儿女不孝,父母老了就住进老人院。老人院固然在物质生活上照顾周到,可是精神生活上非常贫乏。我参观过世界各地许多老人院,澳洲黄金海岸有几个退休村,我也访问、参观过。老人福利事业,以澳洲办得最好,但仍缺乏精神生活的照顾。所以住在老人院,吃饱了没事做,一个人晒太阳,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生活非常苦闷,等于坐吃等死。今天看到这个去世,明天又有一个,天天看这种情形,难免有恐惧感。所以,办老人院不仅是物质生活的照顾,要特别著重精神生活的照顾,宗教修学上的照顾。对于病苦的老人,年岁大的老人,要特别照顾。每天要有人去跟他谈话,一天两、三次,一次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劝导他们念佛,并将三世因果的道理,讲给他听,让他明了,让他不要对死亡产生恐怖,这是无畏布施。

生死只是一个转变,这个身坏了,再转一个身,再换一个生活环境。他果真明白,就不会贪生怕死。年岁大了,想到来生的生活环境,比这一生还要殊胜,自然就不会恐惧。用我们的精神、体力,照顾、帮助老人,这是内财布施,比外财还要殊胜;外财是身外之物。为他讲解因果道理,佛法的道理,劝导他念佛,这是法布施。他接受之后,心里很安慰,没有恐惧,这是无畏布施。老人院里,三种布施具足,纵使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生的果报必定非常殊胜,得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所以老人院是真正的道场,天天劝别人往生,自己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得生净土。

这几年,经济不景气,而居士林的收入却月月增加,原因无他,居士林依照佛的教诲修布施,愈施愈多。新加坡居士林的餐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免费供应饭菜,无论什么人,不学佛的,甚至毁谤佛法,都来者不拒。自助餐有十几道菜任你选择,还免费供应水果、咖啡、牛奶。每天来居士林吃饭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六、日约有四千人,非常兴旺。居士林从未买过米、菜、油盐,因为大家晓得此地是无条件供斋,所以自然有人送米、送菜、送油。送的东西吃不完,放久了会坏,所以每天用卡车转送给老人院、孤儿院。所以,真正发心做好事,必得三宝加持、龙天护法。

佛曰:有求必应,内外双得。

云谷禅师引用佛家所说的话。佛家讲‘有求必应’,凡是有求而不得,都是有业障,能忏除业障,就能称心满愿。何谓业障?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是业障,所求就没有感应。没有一点私心,完全为众生、为佛法,感应不可思议。‘内外双得’,“内”是智慧、健康、长寿,“外”是财富、功名富贵,你统统得到。理论明白了,你就建立信心。从何处做起?

指归实学:

“实”是真实,实实在在,不是玄学、空谈。

断恶修善,广积阴功。

要想改造命运,就从这两句做起。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行,要将之改正。修是修正,修正过来就是善。凡是为自己的都是不善。我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就不善。念念为众生、为社会,这是善。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都是以此为标准。起心动念一切所为,帮助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奉献自己的身心;奉献就是‘广积阴功’,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功德。何谓阴功?做好事不让人知道。因为别人晓得了,一称赞表扬,功德就报掉了。做好事不宣扬,这是阴德,此善德愈积愈厚,果报就不可思议。恶事希望大家都知道,这个人骂你,那个人指责你,恶就报掉了。所以恶不要隐瞒,要宣扬出去;善要藏起来,才积得厚。现在人没福,做一点好事唯恐人不晓得,大肆宣扬,立刻报光了;造的恶隐瞒,不让人知道,所以恶愈积愈厚,善没有积到,将来的果报都是恶报。这两句真正能做到,就不失人身。

改过指入不二法门

不二就是平等。我们所有的过失,根源何在?就在不平等。我总比别人高一点,时时处处有高下的念头,这是烦恼,是严重的分别执著。所以佛家讲要断烦恼,儒家是世间法,虽然没有讲断,但是也教人要控制。《礼记·曲礼》一开始就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贪嗔痴慢是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烦恼,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薰习成种,不需要学习,贪嗔痴慢就现前,傲慢的习气随时就表现出来。

有傲慢,只能生欲界,色界没有分。傲慢、嗔恚断掉了,禅定修成功,才能生色界天。所以这是大烦恼,严重的烦恼,能够断掉,心就平等,这才能与大乘佛法的不二法门相应。不二法就是平等法。真正明了,法法第一,法法平等,有什么好傲慢的?怎么能在别人之上。《华严经》讲,法法第一,没有第二。第一就是不二,智慧才能显露出来。有定才能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改变命运。

义理再生之身—乘愿再来

没有断恶修善、广积阴功、认真改过,就决定被命运所转,一生脱离不了业报;要认真努力修学,命运才会转变。义理再造之身超过数量,看相算命就不准了。这就说明命确实能改,有改的道理,有改的方法,有改的效果。真正改过来了,就与诸佛菩萨应化一样,是‘乘愿再来’。以上是云谷禅师开示的大意。

要晓得,十法界里的菩萨、佛都还有过失,我们怎么会没有过失?必须是一真法界里的佛才没有过失。我们天天造作无量无边的过失,自己完全不知道,麻木不仁,这还有救吗?现在众生确实是如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听经、读经、研教,希望用这种方法提醒自己。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从未中断。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天天讲、天天劝,所谓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才能产生效果。三天不听经,面目全非,这都是事实。由此可知,我们的烦恼、业障、习气是多么深重,还自以为是,有什么值得傲慢?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真正是大慈大悲,天天劝勉、教导我们。

自己若能反省,就能发现自己的过失。有些同修告诉我,我们看到别人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怎么办?我说,你回过头来就看到了。如何回头?别人是一面镜子,看到别人的过失,想想自己有没有,就能发现了。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修道人是指转凡成圣之人,凡夫决定见到世间过失。过失从哪里来的?过失在于自己,世间并没有过失,是自己的烦恼习气起现行,才看到过失,所以见到别人的过失,正是自己的过失。但是世间人不知道照看自己,不晓得是自己的过失,总以为是别人错。真正觉悟之人,会修行之人,见到世间过,立刻反省自己。能发现自己过失,这是觉悟;改正自己的过失,才能转凡成圣。

过失无量无边,其根本就是自私自利。好事归自己,恶事推给别人,这是过失的根本。大、小乘佛法都讲究从根本修,效果非常显著、快速。妄想分别执著也是根本,六根对六尘起分别、执著,执著就是烦恼障,分别就是所知障。执著里最严重的是身见、我见,以为这个身是我,于是就产生自私自利,产生我痴、我爱、我慢,这是唯识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真正觉悟了,所谓是‘义理再生之身’,这是明白身不是我。谁是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

晓得为一切众生是真正为自己,那是正知正见。念念为自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纵然行善也不是真善。何以故?不能脱离六道。行善在三善道受果报,出不了轮回,那就是恶业。所以一定要做一个大转变,没有学佛之前,念念为自己;明白之后,念念为众生,活在世间是为众生服务的,为佛法服务的。佛法是觉悟一切众生的方法;换句话说,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佛法。我们到世间来,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不是为自己。一切众生里,当然也包括自己,自己不在一切众生之外,心量就扩大了。时时刻刻想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念头就转过来了。

疑为罪根,信为福母。

对于道理,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不能照做,每天的生活还是造业,此罪根就是怀疑。能够断疑生信,依教奉行,就是自求多福。‘母’是比喻能生之义,是讲‘信能生福’。有好老师也要有好学生,好学生是对老师的教诲不怀疑,决定相信,并能懂得教诲的意义,又肯依教奉行。这样的学生是老师心目当中的传人,决定有成就。

实行功德:

‘功’是功夫,功夫是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下面列了五条:

一、体悟凡圣实学,改号了凡。

了凡先生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觉悟了。圣贤人所教导的是真实的学问,不是空谈,确实能够改变人生,改造命运,这种学问才是真实的。他改号为‘了凡’;了是明了,明了过去凡夫的这些习气。名是表法,别人见到他称‘了凡’,是提醒自己,我是否真的明了,是否真的觉悟。名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是否名实相符。古人起名号意思很深,父母给子女起的名号,一生不能改变,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愿望有没有做到,名实相符才是大孝。

二、解行相资,誓行善事三千,定数不验。

他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断恶修善、广积阴功。解是解其理,解帮助行持;行持又帮助深入理解,这称作‘解行相资’。他虽然发愿要行三千件善事,但是不够积极,时间拖得很长,十年才做圆满,所以感应就没有那么快速。可是命运改变了,孔先生算的渐渐不准了。他作官升级,俸禄也增多,与命运不相符,有此效果,他信心更具足。

三、二次誓行善事三千,求子生天启。

因为他命里没有儿子,所以此次行善事为‘求儿子’。他后来得到两个儿子,是命里没有的,是求来的。这三千件善事不到三年就圆满,可见得他做得有信心,也非常积极,而且是全家人都做,果然求子得子。

四、三次誓行万善事,求进士丙戍登第。

进士是功名,这是他命里没有的。从前的学位是考试得来的,县考秀才,省考举人,进士是皇帝考的,也称殿试,是国家颁发的最高学位。那时他做宝坻知县,看到农民生活困苦,所以实行减税。此政策全县几万人都得好处,所以做一桩善事,一万件善事就圆满了。梦中有境界告诉他,他的善行已圆满,他半信半疑,请教高僧大德,确实无误。所以公门好修善,有机会、有权力做这种好事,减轻农民的负担,让全县人都能得到利益。一个好政策是万善,一个错误的政策是万恶,道理一定要懂。

他求功名果然得功名。他命里无子,求子得子;他没有求寿命,但是寿命延长了,命里是五十三岁,最后活了七十多岁,因为他积功累德,寿命不求自然就延长。因缘果报的道理,我们要懂得。他以一生的经验,一生的实学,教导儿子。

五、训子闲邪存诚,知非改过,齐家报国。

《了凡四训》这四篇文章是教训他的儿子,内容是‘闲邪存诚’。“闲”是防止,“邪”是错误的思想、行为,要知道预防。“存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福报就大了。要晓得,心地虚伪是造作一切罪业的根本。处事待人没有一点诚意,这种人决定堕地狱。我们用真诚心待人,别人欺骗我们无所谓,不必介意。人生短暂,以真诚心待人,来生有好去处,至少生天享天福。他用欺罔心对待我,他造罪业,堕三恶道。各人有各人的去处,各人有各人的因果。‘知非改过,齐家报国’,心量逐渐扩大,不为自己,能够为社会、为众生,福报就大了。

云师教诲,精邃真理,熟玩勉行。

这是结论。云谷禅师的教诲是非常精深的真理,要细心研读、玩味,勉励自己努力奉行,决定改造命运。自己命运能改,家运、国运也能改。今天世界上有这么多灾难,只要我们真正觉悟,真正回头,一切为众生、为社会,求佛菩萨加持,就能消灾免难。为自己是自私自利,为众生是功德无有穷尽,念头一转,这是真修,真正的实学。

◎ 改过之法

这是《了凡四训》的第二篇。分成四小段:第一、‘改过之因’;第二、‘改过之基’;第三、‘改过之法’;第四、‘改过效验’,就是成绩、绩效。

一、改过之因

吉凶之兆: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兆”是预兆,无论是吉利或是凶灾,未来临之前都有预兆。古代读书人对于这些征兆,都能看得很清楚;现代人即使是非常明显的预兆,都不能觉察。这跟读书有很大的关系,古人读的是圣贤书,目的是志在圣贤。‘圣贤’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事理通达明了;完全通达明了称作圣人,不能圆满的通达明了,也认真努力的学习,就称作贤人。在佛法里,圣就是佛,贤就是菩萨。而今天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为了名闻利养,人没有智慧,所以吉凶预兆在面前也看不出来。志在圣贤,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清净心、定心能生智慧,即使是很不明显的预兆,都能够觉察。此书举的例子很多,要细心去体会、观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才有能力趋吉避凶。

此地讲了一个大原则:‘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一个人心地厚道,不欺骗人,就常得福报;心地非常刻薄之人,容易得到灾祸。可是现代人的观念,反而认为厚道被人欺负,刻薄厉害能显示自己有能力,这是颠倒是非,不知因果报应之理。心地厚道之人眼光远大,心地刻薄之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这两种人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古代如是,现在依然。刻薄之人即使能兴家,聚集亿万财产,但死了之后,儿子不争气,三年五载就挥霍殆尽,随之而来的就是殃祸。这是前生修的福报大,这一生衰相尚未现前;若过去生中福薄,今生就会衰败。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事,不难发现,有人发财,三年五载就破产衰败了;有人能够支持十年、二十年,依旧是昙花一现,晚年生活贫穷潦倒。

有人告诉我,香港半山区都是很好的别墅,过去住的都是电影明星,现在都换了主人。那些人享受富贵的日子,没有超过十年。在有钱、有地位、有势力之时,不知道修福,还尽情的挥霍、享受,福报就享尽了。处事待人刻薄,自欺欺人,都没有善终的。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而且都很明显。心地厚道,肯吃亏、肯忍让之人,眼前似乎吃亏,别人轻视、瞧不起,但是有后福。常言说,年轻时运不好,中壮年勉勉强强,年老福报就来了。我们要晓得,晚年享福是真正的福报;若年轻享福,晚年没有福报,没有人照顾,生活非常贫穷困苦,这是无福之人。许多作大官、发大财的,在得志时,有很多佣人伺候;到年老之时,无人照顾,病死了都没人晓得,这是我亲眼所见。原因都是得志时不知道修福、惜福。

释迦牟尼佛是大圣,孔夫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圣。我们读佛经、读《论语》,释迦牟尼佛和孔夫子当年在世的生活,不但勤奋、节俭、惜福,而且心地厚道仁慈,尽心尽力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孔夫子的后代迄今七十多代,无论在中国、在海外,都受到社会尊敬,此福报很大,历代的帝王都比不上。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汉高祖的后代没人知道,唐太宗的后代也没人晓得。释迦牟尼佛虽然出家没有后代,但至今全世界有很多人供奉释迦牟尼佛,此福报更大!福从何来?心地厚道超过常人,所以福报几千年都不衰。

而心地刻薄,无论眼前如何辉煌、发达,终有衰败之一日。心地厚道仁慈,眼前虽然穷困,将来一定有大福报。看人从此地看,看一个家庭亦如是。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然是很平常的家庭,甚至于相当贫困,将来一定会兴旺。一个事业再大、财富再多的家庭,彼此面和心不和,此富贵不长久,一定会衰败。再扩大到社会、国家,若此地的人民普遍都很刻薄,此地就不是福地;多数人民都很厚道,就是福地。夫子所谓‘危邦不居,乱邦不入’。

在日常生活当中,心地厚道之人一定节俭,懂得惜福;心地刻薄之人恰恰相反,享受奢侈,这不是福的预兆。再看社会、国家的吉凶祸福,古人所谓‘明若观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至诚合天: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获福远祸,先须改过。

‘至诚合天’,“天”,现在的说法是指自然的道理,这是从性理上说的;原文是指上帝、天地鬼神,这是从事相上说的;性理跟事相是一不是二。

‘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一个人的福报快要现前时,观察他的善行就能明了,一定是心地善良,行事善良,这是预兆。这些年我提倡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能够符合四好,就是福报快要现前之人。

‘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一个人有灾难来临,观察他的行为就晓得,一定是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这是预兆。看看别人,回头反省自己,若是善的就要增长,要继续保持;若发现自己的恶,要立刻改过,后不再造,就能‘获福远祸’。远离一切祸害,最重要的是‘先须改过’。

改过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过失,过失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心是恶心,自私自利的行为是恶行,自私自利的言语是恶言,心不善,言就不善;心恶、言恶、行恶,灾祸就来临。反之,心善、行善、言善就远离祸害,而得福报。这是古今中外永远不变的因果定律,也就是现代人所讲的‘真理’。所以,首先要发现自己的过失,绝对不能大意、疏忽。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整体的安全著想,所作所为都不离开此原则。要想存心、言语、行为都善,就一定要改过。

二、改过之基—三心圆发

改过的基础、根本,是‘三心圆发’。“三心”不是佛法讲的三心,是了凡居士在此篇文中讲的三种心。

第一要发耻心—知耻能生大勇;第二要发畏心—知畏则生诚敬;第三要发勇心—知勇则能振奋

第一:‘要发耻心—知耻能生大勇’,即古人所谓‘知耻近乎勇’。“勇”是勇于改过,不知耻的人永远不肯改过。“耻”就是过失,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都是耻。学佛之人善恶的标准,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标准;中国古代读书人善恶的标准,是以孔夫子为标准。《论语》说夫子有五德:‘温、良、恭、俭、让’。第一温和厚道;第二善良,心地善良;第三恭慎,对人恭敬,没有傲慢的习气,做事小心谨慎。第四节俭,节俭是惜福,人力、物力绝不浪费;不浪费人力是爱人,不浪费物力是爱物,所谓‘仁民爱物’。第五是能忍让。释迦牟尼佛的大德就是十善,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是不贪、不嗔、不痴。这是世出世间大圣人善恶的标准。我们存心、言语、行事违背十善,这是耻辱。

不知耻在佛法里称‘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没有善根之人,就是不知耻、不改过。佛的教学分五个时期: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前四时,佛对于一阐提者不教,是无法教导,他不肯回头,所以说一阐提没有佛性,不能作佛。可是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佛说一阐提也有佛性,也能作佛。但不是指这一生,是来生、或再来生,佛度化众生生生世世,也许过无量劫又无量劫,他才肯回头。但是佛很有耐心,还是不舍弃,显示了佛的大慈大悲。佛法以十善做为善恶的标准,很容易明了。我们的思想、言行与十善相应是善;与十善相违背就是恶。

前年,我在休士顿讲经,遇到蔡念生老居士的儿子,他是个大学教授。他说现代人的病根是‘不知耻’,此话说得很正确。另外还有两位教授,谈论如何唤醒社会大众的觉悟,就是‘要知耻’。我当时提议,他们可以组织一个团体,名称为‘知耻学社’,来推动此运动,他们很赞同。人人都知道羞辱,都知耻,就能挽救世界灾难;人人都不知耻,这是大灾难来临的预兆。我们能否自救,能否帮助社会、帮助众生,关键就在‘知耻’。

第二:‘要发畏心—知畏则生诚敬’,“畏”是畏惧,畏惧果报。现代人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六道轮回,所以不怕果报;学佛的人知道有六道轮回。《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明地狱的状况,读了信不信?过去古老的中国,每个县城都有一个城隍庙。实在讲,古代的政治是人与鬼神共同治理;一个县,阳间有个县长,阴间有个城隍,阴阳共治。城隍庙里有十殿阎王、地狱变相图。地狱变相图像现在展览会一样,展示善恶果报的形相。很多人到城隍庙看过,就知道改过,不敢再作恶,作恶将来就要受果报。‘畏’就是怕将来受果报。所以‘知畏则生诚敬’,明了因缘果报的道理与事实真相,诚敬之心油然而生,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至诚恭敬。知耻、诚敬,这是善。

第三:‘要发勇心—知勇则能振奋’,能发勇猛心,就能提起精神,真正断恶修善;反之,不能发勇猛心,虽然知耻、诚敬,还是懈怠、懒散,因循苟且,最后还是堕落,还要受三途果报。

了凡先生的改过之方,就是基于此三个条件。以佛法来讲,这三条都是属于菩提心的‘深心’。‘菩提心’,即《起信论》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深心就是好德好善之心,所以这三条都是属于好德好善,这是自利、自受用,这是世间法。若要在佛法上有成就,必需具足三心,而此三心是以真诚心做基础,真诚到极处。

我以二十个字,概括佛法教学的精髓,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倘若我们的心不真诚,就是虚伪;不清净,就有烦恼、习气;不平等,就有是非人我、有高下;迷惑颠倒,就不觉悟;自私自利,就没有慈悲。与这二十个字相反,就是耻辱。他们已经作佛、作大菩萨,我还在六道轮回,奇耻大辱莫过于此。所以能知耻才能发愤,勇猛精进,在这一生当中要迎头赶上,我也要作佛、作菩萨。能否做到,在一念之间,一念觉悟,一生就做到了。所以发勇心是关键。

大乘经讲,菩萨唯一善根是‘精进’。世间法的善根,是‘无贪、无嗔、无痴’,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贪嗔痴,这是世间善法的善根,这都是属于菩提心的深心。深心是自利,回向发愿心是利他。将自己所修积的一切功德、福报,供养给一切众生,自己不享受,让大家来享福。所以佛家讲的三心,比这三条的范围还广,此三条只是菩提心之一。

有这些基础,改过才有效果;反之,纵然想改过也很难。许多同修说,知道自己有过失,但是改不掉,就是没有这个基础。所以了凡先生改过,有其一番道理和程序。这是他以自身经验来教诲儿子,循著这些理论与程序,才能收到改过的效果。

三、改过之法

第一、就事而改之—强制于外,病根终在

这是第一种,从事相上断恶修善。但心里没有改变,其效果不大。若从事上修,其目的是希求名利,希求别人的恭敬、赞叹,是为自己的知名度而行善,这是不善之心。行善、事善,心不善,所积的善立刻就报掉了。

第二、明理而改之—事理既明,过将自止

这是第二种。‘明理’是对于吉凶祸福的大道理、事实真相,清楚明白。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必定得恶报,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已清楚明白,就有畏心,害怕恶的果报,不敢再做恶事,‘过将自止’。不但做恶事有恶报,连动一个恶念都有恶报,千万不要认为,起心动念微不足道,无人晓得。其实自己还没觉察到,佛菩萨、天龙鬼神早已觉察到了,因为起心动念是波动的现象。

在五十年前,科学家承认有物质的存在。物质分析成分子、原子、电子,现在讲的基本粒子,似乎有物质存在。近代科学更进一步,发现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是波动的现象。此说法与大乘佛法讲的非常接近,佛法讲无明,无明就是波动的现象。‘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确实是波动的现象。什么波?思想波,起心动念就有微弱的波动。一念善、一念恶,念头太微弱,自己尚未觉察,佛菩萨早已觉察到。因为佛菩萨心净,以现在的说法,就是接收的能力很强,极其微弱的电波都能接收到。我们收不到佛菩萨的波动现象,是因为我们粗心大意,我们的念头,像大海的波浪一样,大波大浪。而我们的波动,无论是大波浪,还是极其微细的波动,念头一动,刹那之间遍虚空法界,速度之快不可思议。所以与天地鬼神、佛菩萨感应道交,非常快速。

物质的波动速度缓慢,虽缓慢也达到虚空法界,只是时间长。心念的波动,速度非常快,刹那之间遍虚空法界。如果用比喻来说,物质的波动,就像水的波动一样,在池塘里丢一块石头,水就起了波浪,慢慢的会遍满整个池塘。思想的波动,就像无线电波,没有障碍,所以速度快。

《无量寿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能力都恢复了,天眼洞视、天耳彻听。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波动的现象,他都能接收到。而我们是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耻辱。过去无量劫来,我们天天做这些错事、傻事,是没有听闻到佛法,不知道事实真相。而这一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了解事实真相,还不回头吗?只要回头,决定不再做错事。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十善业道,这就是从事上修。不违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明理而改之。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与这十句相应,就是真觉悟,真正回头;与这十句相违背,就是迷而不觉,这一生当中,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成就都有限,不可能脱离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决定在三途。与十善业道相应,才能得人身,所以自己好好反省,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若与十善业道不相应,决定堕三恶道。

第三、从心而改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是第三种,‘从心而改’是最高级的,从心改决定出十法界。真正觉悟之人,就是从心而改之,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相应。对于世出世间法,不再执著、分别。‘不取于相’就是不著相;‘如如不动’是自己的心地清净平等,‘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再说明白一点,‘外不著相’就是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眼见色,耳闻声,起心动念被境界所转,这是凡夫,是迷不是觉。无论顺境、逆境,心境相遇,心地坦然,干干净净,一念不生,如如不动,就是《楞严经》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是圣人;有能力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

前天有位同修谈到中国的风水,是左青龙、右白虎。他说,我们道场的停车场,是在白虎的位置上,而青龙的位置是寮房,这个位置不太好。依我看很好,青龙上面住的是出家人、念佛人,怎么会不好?真正有修养、有道德,自然转境界,不必理会这些。凡是算命、看相、看风水,都是心被境转。风水好不好没有一定的,要与人的心、情绪相配合。自己居住的环境,觉得很舒服、很快乐,这个风水对你就好。住在此地,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很别扭,烦恼很多,风水就不好。不要去问人,自己有非常明显的感触。凡夫会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应当要选择好的居住环境。

中国人居住的房舍是正方的,人住在里面很舒畅;若房子是五角形、六角形的,住了就很别扭。我们道场隔壁有一个房子要卖,我去看了之后,它的风水不好。它有四个房间,主卧室是夫妇住的,是长方形;另外三个房间是他的三个女儿住的,都是五角形。我就问他:‘你的女儿住在里面,思想是不是很奇怪?’他说:‘我的三个女儿都胡思乱想,无法管教。’依风水来讲:住五角形的房子,住满一百天就会胡思乱想。这就是凡夫没有定功,没有智慧,会受环境的影响。外国人造房子,都是奇奇怪怪的,不像中国人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外国人的居处,往往住不长久,常常搬家。中国人建的房子,一住就是几百年,传很多代,算是老家。

所以,最高级的改过,是从心地上改,心地真正改了,就能不受环境影响。五角、六角、八角形的房子,真正修道人在那里入定,丝毫不受影响。有道德之人从心上改,这是菩萨的修学。菩萨勇猛精进,天天改过,菩萨尚且如此,何况凡夫!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改过才能往上提升。等觉菩萨都还有过失,什么过失?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还要改过自新,将最后一品无明破除,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称作‘妙觉位’。现在人强调‘改进’,就是改过进步。过失不改掉,怎么会有进步?

一心为善,正念现前

这是结论。‘正念’就是一心为善。‘一心’的意思很深,就是没有第二个念头。所以,真正学佛的人,每天修福、修慧,这是菩萨行。修福从断恶修善上修;修慧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修,这是福慧双修。

无论什么人指责我们的过失,都要诚恳的接受,不要去辩白,仔细去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是圣贤人真实的功夫。若别人说错了就要辩白,这是拒绝别人说你的过失,自绝于善道,近祸就不远了。《贞观政要》上,记载唐太宗接受别人的劝告,欢迎别人说他的过失。他说要是我不肯接纳,以后就没有人敢说我的过失了。有此度量,所以他成为历史上的明君,有其一番道理。

收藏本页到: 感谢您对本站的大力支持!
<<返回文章目录
相关搜索: 了凡四训大意|了凡四训|大意
24小时[最新]文章 排行榜 24小时[最热]文章 排行榜
关于易经风水网 | 邵爱东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总览 | 服务申请 | 付款方式 | 客户通道 | 在线留言 | 招聘信息 | 法律顾问 | 隐私 保护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风水业务咨询电话:029-89601188 值班手机:18992867865 传真:029-89601188 业务邮件:shaoaid@126.com 业务QQ1469305822 微信号:dahai290008
2011 © www.shaoaidong.com 邵爱东易经风水 网 版权所有 ICP09009081 地址:西安市解放路77号裕朗国际729室 敬请关注风水万里行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