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
民谚说“先有杨家埠,后有灶王爷”,在杨家埠家庭年画作坊里,每年大量印刷灶王爷年画。这样的油光纸年画一天可印300张,最多时日夜加班可印700张。灶王爷年画有5至6块版,刷5至6次色,相当于一天要印1500张次到4200张次。只要看看手艺人分秒不停疾速劳动的双手,就可想见民间年画艺人的艰辛。
灶王年画也称灶神、灶君、灶君府等。贴灶王风俗的演变,已有千年之久,灶君马(府)印刻作坊遍及全国,远至云南的纳西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大小不同彩印或墨线灶君纸马之图像。图像的形式有坐、有立(白族灶君是立像),有灶君一神独坐,有灶君与夫人并坐,还有香案前灶君坐于中间,左右二夫人分坐,此类灶君只有山东潍县和聊城一带流行,俗称“三头灶”。
灶王年画顾名思义是贴在灶上的,贴了灶王画,表示一年四季天天开火,灶火旺盛,有饭吃。这表达了底层民众最朴素的愿望。因此,灶王是印制最多的年画之一,特别是在杨家埠,几乎家家年画作坊都印灶王,销量最大。
年画是古人的“宗教”
为何年画在古代得以广泛流传?通过对收藏的各地大量年画的研究分析,可以认为,在古代年画对普通百姓起着“宗教”的作用。
西方人有宗教信仰,中国有儒道释传统,但这些还不是宗教信仰,那么,民俗年画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中国人的宗教,或者说成了一种信仰。
比如贴门神,是为了驱邪避灾,迎祥纳福;贴观音,是为了向善。不同的是,西方人的宗教是纯精神的,而中国人宗教其实是功利的。如贴财神,是为了求财。
在现存的潍县清代年画中,就有大量这类的年画,如有一幅上面写的是,争请财神到我家,堆的银子白花花。还有一幅《家有摇钱树》,表现了古代生活画面,上面印有一些有趣的文字“家有摇钱树,许多珠宝铺;家有聚钱炉,富贵有了余。许多骡和马,也有牛和驴,也有玉,也有珠,许多宝贝堆满屋。这家人家实在好,老老少少都有福。做阔老,做尚书,做学院,做总督,子孙贤,读诗书。”
从这幅年画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世俗快乐和物质的追求憧憬,要远远多于精神。
“现代化”的弊端
年画有几种颜色就有几块版,有几块版就要刷印几次。只有在民间年画作坊,人们才深切体会到了古人造词“印刷”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先有刷,才有印,而现代印刷厂用德国海德堡轮转机印刷,已经只有印没有刷了。
尽可能省略,只有省略才有效率,这和现代社会追求的快节奏高速度有关。所谓的科技进步,就是省略过程、直奔结果。速度是快了,但体验却没有了。
比如现代旅游,来到名山,乘坐电缆车十分钟就上了山顶,把需要爬一天山的过程省略了,而游山玩水的趣味隐去了,精神体验和心灵乐趣全无。
再比如喝茶。古代人喝茶,不仅茶叶的选用颇费心思,茶具的选用也有很多讲究。紫砂壶分为许多种,除了茶壶、喝茶的杯子,还有闻香杯,就是舀茶的勺子用什么料做都有讲究,更别说古人羹茶的诸多程序和讲究了。
羹茶的讲究从选用的水开始,必须是某地清冽泉水或雪水,需煮一遍又一遍,每一遍火候的掌握也有很深的学问。现在有了袋装茶叶,倒开水冲了即可喝。更有甚者,连开水冲茶的程序都省略了,罐装茶水打开即可喝。
回到年画制作,现代轮转机印刷的年画只是印刷品,但它的速度快,一天就可以印刷数十万张;而传统的木版水印套色年画,从绘制画样、雕版到刷印,慢工出细活,一张年画要数十天甚至数月才能完成。潍坊年画大师张殿英,印制一张《农家乐》木版年画用了4个月时间,而这幅年画的整个创作过程用了8年,才最终造就“世界年画之最”。
作为收藏鉴赏,印刷品毫无价值,只有手工木版年画才有艺术的韵味,也是可供收藏并慢慢鉴赏的艺术品。
[本文共有 5 页,当前是第 4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