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年画如何融入当代生活
如今,各个年画产地都在借助年画大做文章,希望通过抢救年画来抢救民俗文化,进而发展当地经济。
有专家提出,可抓住这一文化资源做文章,比如包装用年画,产品名称可取相应的年画名,年画节也可由企业来具名。年画既然植根民间,源于大众,就不应该使路子越走越窄而仅仅成为少数创作者、收藏者和玩家的宠物,它曾经是并且一直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来于民间归于民众,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经营,使年画永葆艺术生命。
事实上,很多企业和商家已经介入年画,或借助年画资源,创造商业价值。这带来两个现实,一是年画通过商品流通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二是年画沾染了商业气而降低了文化品位。到底是喜是忧,时间之流将冲淡我们的困惑。
民俗生生不息 年画绵绵无绝
年画时代已经过去,但民俗文化却已融入人们的血脉,生生不息。一些年画产地每年都举办大型年画活动,如绵竹年画节到2006年1月18日,已经举办5次,每年的大巡游都有一个主题,如2004年的主题是“迎春图”,表现的是古代绵竹年画《迎春图》的场面,而2005年的主题则是五十六个民族。
在绵竹年画节上,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民俗在年画产地的保存,只见满街张灯结彩,人如潮涌,仿古街上赏年画,马尾河边观河灯,其情其景,让人流连忘返。
如今都市人已经不贴木版年画了,但还有贴印刷品年画和春联的习俗。在很多超市,春联、灯笼、年画、爆竹等民俗年货成为亮点,许多城市每年举办的年货嘉年华展销会和迎春花会上,都可以看到印刷品年画、春联、民间剪纸等反映民俗的作品。在近年的文博会上,也有专门展销民间木版年画的展柜。 [本文共有 5 页,当前是第 5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